|
|
|
电话:023-43723172
邮箱:lijujianzhu@hotmail.com
地址: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五星大道266号广电大厦综合楼15楼 |
|
|
|
首 页 > 新闻展示
|
|
BIM不是3D图,而是技术体系 |
发布时间:2014年6月10日 此内容已被浏览 2732 次 |
国内建筑业应用BIM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起步于2003年 2004年,标志就是在个别大型复杂工程中有了BIM技术应用的“记号”,例如“三维数字化模型”、“交互式可视化表达”、“多专业协调和碰撞检查”等。李云贵是国内工程CAD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主持开发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 SATWE ,是国内少有的能与国外著名软件比肩的产品。在BIM技术浪潮中,他主持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奠定了国内BIM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 BIM技术的意义 作为中建技术中心BIM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李云贵要做的事情可不少:首先,要协助科技与设计管理部完成总公司层面的BIM技术顶层设计和技术政策制定、统筹规划、整合BIM资源,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协调BIM技术发展,提升应用效果;其次,要组织相关二级单位开展国家级、行业级和企业级BIM应用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最后,技术中心还要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在专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为重大工程提供高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能力,占领制高点。“BIM在国内建筑行业内还是一个新事物,大家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所以谁站位高,谁就掌握主动、拔得头筹。”李云贵对笔者解释BIM技术的意义。 李博士说,总有人认为做个施工动画,画个3D图就是BIM,其实不然。BIM是一个技术体系,可以贯穿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北京林河研发基地是中建技术中心第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管理全生命期综合应用BIM技术的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避免时间浪费、有效地减少质量风险,精确地控制建设成本,这个是BIM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李云贵说。 探索应用于全生命周期 在林河研发基地项目规划阶段,规划者利用BIM模型对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体量进行分析,对风环境、日照、采光进行模拟。在设计阶段,通过BIM模型进行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协调,从而发现了很多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问题,有效提高了设计质量。在施工阶段,由于研发场所需要很多特殊的地段保证研发需要,例如巨型反力墙、反力底板等,这些地段的建设预埋件多、施工精度要求高。于是单独对反力墙、反力底板建立BIM模型,利用BIM模型推敲施工流程,精确定位钢筋、托架、预埋件布置,把握施工要点,消灭技术难点,确保了施工质量。 “通过林河工程,我们要探索出一条BIM技术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中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相关软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优化,解决设计和施工过程中BIM模型的衔接问题,为建立企业级BIM技术实施标准打基础。”李云贵表示。 BIM技术弥补二维图纸不足 “有了BIM技术,图纸是不是不再需要了?”当笔者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云贵博士禁不住笑了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他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BIM技术弥补了二维图纸表达复杂工况的欠缺,给工程团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协调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传统二维图纸在表达建筑构件细节时一直具有先天优势,比如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楼梯栏杆细节,建筑师在一张图纸中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硬性地用模型表达反而啰嗦。现在很多人对BIM技术尚不了解,更多的还是对已有技术的依赖,对新技术应用的恐惧。人们真正想问的问题应该是:“没了图纸,我怎么工作?” 图纸是“工程语言”的核心部分,“看图说事”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也是饭碗,而未来也是。所以BIM技术其实只是工程语言中的新元素,它依赖已有的工程术语,增加了表达工程信息的手段。所以,“二维图纸”原来、现在、未来都会存在,而“三维模型”是对它的补充。说它不神秘,是因为不管模型,还是软件,都充满大家熟悉的工程信息,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和手段,更加高效地组织起来。说它的应用不简单,是因为它要辅助工程人员解决最难的协同工作问题。这说明,BIM技术不是一两个人会操作软件就行的,还要好的、新的工作模式来配合。 如今,该BIM技术研发团队承担了中国BIM发展联盟“施工与监理阶段P BIM应用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研发团队发现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完全从成本优势转向创新优势,而建筑项目的高度个性化,决定了其BIM技术应用的难度,但也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BIM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效益提升的潜力。(中国建设报)
|
|
|
|
|